碳酸鹽巖油藏儲油層礦物分析圖像顯微鏡
油藏類型
無論是碳酸鹽巖油藏,還是陸源碎屑巖油藏,其形成和保存條件均取
決于三個主要因素:儲油層、蓋層和圈閉。在解決油,氣地質學的不同理
論和實際問題時,尤其是在根據圈閉和天然儲油層的類型和其它特征對天
然油藏進行分類時,可以把碳酸鹽巖和陸源碎屑巖油(氣)藏視為一個系列
的油(氣)藏。
在油礦地質學中早就認為,陸源碎屑巖儲油層中的油藏主要為層狀油
藏,而碳酸鹽巖儲油層中的油藏則主要是在削面上具有水動力聯系的塊狀
油藏。對地質類型不同的油藏,則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石油儲量和選擇
開發方案。但是,
含水的石灰巖睹層認為碳酸鹽巖儲油層中的油藏為塊狀型油藏,具有極
大的局限性,而且,必然導致計算石油儲量不準確和開發設計方案不正確
。
剖面上具有水動力聯系的傳統的碳酸鹽巖塊狀油藏;(格羅茲內一些油
田上白堊統裂肛溶洞型儲油層中的油藏)的概念要盡快從總的原則中消除掉
,正如實踐所證明,機械、地把這種塊狀油藏的開發經驗搬列其它碳酸鹽
巖油藏上去,將要造成不良結果。
碎屑巖儲油層提出了油層的不連續性和確定這種不連續性的方法以及把
石油采收率系數劃分為驅油系數和波及系數的合理性。這在前蘇聯確定油
藏采油量和研究井網密度對石油采出程度的影響方面,在理論和實踐中得
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