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顆粒直徑-濁積巖底部構造特征分析顯微鏡
現代“濁流”砂有種種特征,常具中斷的侵蝕基底,但卻沒有任何在
古代濁積巖中可以見到的底部構造特征。這可能是由于采集的巖芯很小,
又沒有固結的緣故。粒徑大小向上有時漸次變細,但并不總是如此。砂常
較純,有空隙的粘土基質通常缺失。從內部構造看,這種砂呈塊狀、紋理
狀或交錯紋理狀。有時存在淺水動物群,特別是在生物碎屑砂中。而這與
遠洋淤泥中的動物群截然不同。
與現代實驗的及湖泊的濁積物類比,可以有把握地說,這些深海砂是
由濁流作用從大陸架搬運來的。它們向海底峽谷運動,切過大陸邊緣,流
入洋底。坡度變緩會引起流速減小,水流所攜帶的物質,便按粒變層序沉
積下來,最粗的顆粒首先沉積。
這個很吸引人的成因機制雖好,但卻受到了批評。理由很多,其一,
前已指出,許多深海砂并不符合理想的濁流模式。有些深海砂很純,分選
良好,且內部有交錯紋理。這些特征指明它們是由拖流作用沉積的。
實驗表明,如果流體參數(即流速和粘度)保持不變,那么,——種層
型的臨界值變為另一種,即因粒徑而異,首要的是,實驗觀察到沉積物沉
落直徑超過約0.65毫米時,波痕就不能形成。沉落直徑是顆粒直徑和流體
速度的函數。顆粒沉落直徑隨流速增大而減小(例如,一粒砂,可能和在大
粘性流體中的礫石具有相同的沉落直徑)。據野外觀察,在直徑大約超過0
.5毫米的沉積物中,波狀紋理就缺失。
其次,要注意的是溫度影響沉積構造的方式。各流域的研究表明,只
要流量相同,平層和波痕層都能出現,其主要控制因素是溫度。因為溫度
控制著流體的粘度,進而控制沉積物沉落直徑。
濁流沉積作用
密度流的概念已作了介紹。在密度不同的流體互相混合的地方,低密
度的流體向高密度流體上方流動。反之,高密度流體趨向于向下流動。溫
度、鹽度和懸浮沉積物的差異可產生水下密度流。冰川融流和某些極地水
流,受重力作用控制,因而在較溫暖,低密度的水體下流動。在溫帶,河
流入海后,河水流在密度大、鹽度高的海水之上,可達相當遠的距離。
混濁水體夾雜大量懸浮沉積物,常在清澈的水下以密度流方式流動。
此種特殊類型的密度流,稱為濁流,地質工作者對其極感興趣。
人們廣泛相信,地球上大部分沉積蓋層的搬運和沉積,都屬于濁流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