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層狀新礦物次生孔隙化石樣本檢測顯微鏡
砂巖孔隙度消失的程度,隨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這或者是由于壓溶的
緣故,或者是由于氧化硅膠結的緣故。人們常常注意到含油砂,其異常高的
孔隙度和其埋藏深度不相稱。也有些證據可以說明,砂中的油可防止孔隙度
降低
層狀新礦物形成階段
成巖作用第三階段由達普爾定名為層狀新礦物形成階段。這個階段處
于成巖作用和低變質作用之間。在層狀新矽‘物形成階段,泥質砂巖中的
粘土和不穩定礦物可再結晶形成白云母、黑云母和綠姆石,并可發育早期
片狀結構。當純砂巖開始變成變質的“石英巖。時,碎屑顆粒會緊密粘結
一起。
表生成巖作用:次生孔隙的形成
在沉積物經過氧化還原變化、轉移膠結變化和層狀新礦物形成等階段
的過程中,沉積物隨時有可能因地殼隆起而受到風化。有時這種風化深而
強烈,使巖石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大為增加。此稱“表生成巖作用。,是與
砂巖在成巖作用中孔隙度降低的這種正常趨向相反的作用。正常風化作用
已在第三章敘述。下面僅就那些能影響次生孔隙產生的問題,加以說明。
首先是物理風化。蓋層壓力的釋放和地塊沿斜坡移動,可產生構造孔
隙。同時由于淋濾作用,各種化學變化也可產生次生孔隙。在碳酸鹽膠結
的砂巖中,富含腐植酸和其他酸類的地下水,能把膠結物淋濾出去,并以
溶液形式將碳酸鹽帶走。這就可能使未固結砂的孔隙度接近它最初沉積時
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