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上對牙釉質不同部位觀察齲損
在光學顯微鏡水平上對牙釉質不同部位破壞程度差異的解釋是與假設釉柱、柱鞘及柱間牙釉質的組成不同有關的。然而,現在一般都同意釉柱之間和釉柱內部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唯一可見到的差異是晶體方向的不同。曾假定率先受溶解的組織位于晶體呈現兩端相接的部位。釉柱不同部位晶體方向的差異,可用以解釋齲損的側方與前端在顯微放射照相上的不同表現。然而,用透射電鏡對釉質小齲損進行的詳細研究未能提供支持上述假設的證據。 曾試圖將電鏡下見到的齲壞牙釉質的特征與偏光顯微鏡所確定的病損破壞程度相聯系。方法是在牙齒磨片上測量齲損各個部位的空隙容積,這個磨片的部位鄰近于用透射電鏡檢查的磨片部位。對橫斷釉柱方向的標本檢查的結果表明:除非標本采自具有約25%空隙容積的部位,否則不能查到明顯的晶體間微隙及晶體本身的損傷。這樣,用透射電鏡可以認出改變的最早部位是病損體部,而第一層及第二層則看不到改變。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