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鹽度和溫度影響海水的密度-海洋微生物
水圈
主要是指海洋,它占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位于海盆之上的海洋
周圍被陸地組分環繞,這些陸地組分以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的形式
從陸地延伸至海洋最低點的海底。
海底山脈系橫貫海底,被斷層和裂谷切割——在海洋中部伸展——
形成新洋底。海底也可被深海溝隔斷,當海底邊緣的地殼板塊受力下降
到大陸板塊之下時,就形成潛沒地帶。某些海底還分散著獨立的海山—
—活火山或休眠火山,有時它們會突出海平面形成島嶼。世界海洋平均
深度為3975m;最深的是馬里亞納海溝,達1 1000m。
大多數海底都覆蓋著平均300m厚的沉積物,積累速率為每1000年積
累1—1℃m。海洋沉積物包括沙礫、礫巖和/或陸生黏土以及生物軟泥
,如硅藻軟泥、放射蟲軟泥或碳酸鈣軟泥。
受海面風應力、地轉偏向力、海水密度多樣化和太陽與月球施加的
地心引力影響,海洋時刻處于運動狀態。海洋表層洋流、下表層洋流和
海底洋流分布于各個地理位置。
表層海水分開的地方形成上升流,底層海水上升為表層海水中的微
生物補充營養物質。海水會合的地方產生集中流,表層海水攜帶氧氣下
沉到底層海水,保證氧氣濃度穩定在同一水平。
海水是含鹽的(平均鹽度為35‰),歸因于c1、Na、S、Mg、Ca、K和
其他離子的存在。海水鹽度和溫度影響海水的密度。從50。N~50。S間
,海洋熱分層為混合層(約300m深),海水溫度均一,在15~30℃之間,
隨緯度的不同而不同;溫躍層(約100m深)中海水溫度隨深度驟降到約4
℃;深水(從溫躍層到海底)中溫度均一,在稍低于0~4℃范圍內。海水
柱每加深10m,液靜壓增加1.013bar(1atm)。
光能透過照射到平均約100m深的海水中,所以浮游植物生長限制在
比較淺的海水中。浮游動物和浮游細菌可存活于各個深度的海洋中,但
是大多數分布在海水/空氣交界處、浮游植物生長的邊界和海洋沉積物
中。受營養供應的限制,海洋中部生物分布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