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料的煅燒過程進入熟料中-混凝土檢測顯微鏡
水泥的環境相容性本來是根據所有的消耗,包括原料開采時耗費的土
地以及耗費的運輸力和能量等等的總和,還根據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等
因素來評定。但也可以從狹義方面將環境相容性的概念理解為材料性質與
環境的和諧程度,亦即單從水泥或由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及其所含物質對人
類健康、土地及水質的影響去衡量相容性。
每一種水泥都含有少量的重金屬。重金屬主要來自原料,也有來自二
次物料的。重金屬經歷熟料的煅燒過程進入熟料中。根據示蹤元素的濃度
得知,如果在水泥的生產過程中不摻人重金屬含量過高的添加物質,則重
金屬鉻、汞、鉈在硅酸鹽水泥中的濃度波動十分接近于其在自然土壤中的
濃度范圍。因此,在對水泥及混凝土這類工業產品進行生態學評價時,并
不是重金屬的絕對含量成問題,而至關重要的是要考慮這些元素的遷移性
,亦即在硬化的混凝土中的結合穩定性。某些元素,例如砷、鉛和鋅等大
部分化學結合在水化物相中,或者當pH值超過12時,則在混凝土孔隙溶液
中成為氫氧化合物沉淀出。因此,重金屬可能通過長期的浸析作用集中到
混凝土構件的外表,濃度顯著提高,達到或超過危害環境的極限值。
從廣義來理解環境中水泥的相容性則內容更為豐富?偟膩碚f,應使生
產出來的水泥能減輕環境的負荷。
目前生產的普通水泥,都以阿利特為主相,貝利特為次相。但如果改
為生產由2%的QA、8%的GAF,其余為貝利特組成的貝利特水泥,則需要石
灰石量將比目前的硅酸鹽水泥少很多。因而從節約石灰石資源看,生產貝
利特水泥有利于減輕環境負荷。
地球的氣溫取決于從太陽送到地球的太陽能與從地球向宇宙發出的輻
射能之間的平衡。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如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