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巖石的孔隙度在5%~40%之間-碎屑巖分析
油藏巖石的孔隙度在5%~40%之間,大部分在10%~20%。
碎屑巖中,孔隙度的控制因素為:
(1)粒徑分布:均一性或分選是反映顆粒等級的指標。如果粉
砂或黏土與砂巖顆粒混和,巖石有效(連通的)孔隙度將大幅度減小
,這時油藏是含泥的。顆粒的分選性至少依賴于:粒徑、沉積類型
、沉積特征和成巖時間。
(2)膠結或成巖:膠結砂巖孔隙度低,未固結疏松砂巖孔隙度
高。膠結過程既可發生在成巖期間,也可發生在成巖后地下水作用
時期,其實質是礦物物質在孔隙中充填,降低孔隙度。膠結物為碳
酸鈣、碳酸鎂、碳酸鐵、硫化鐵、褐鐵礦、赤鐵礦、白云巖硫酸鈣
、黏土及其混合物。
(3)沉積和沉積后壓實:壓實作用減小孔隙空間,排驅流體,
使巖石顆粒排列緊密,尤其是細粒沉積巖。溫度上升,壓實、排驅
流體作用是石油從烴源巖初次運移進入油藏的主要機理。盡管壓實
作用使泥頁巖和碳酸鹽巖發生質變,但是對于砂巖或碎屑巖,它們
的壓實作用卻常常被忽略。一般說來,埋深越大,孔隙度越小。但
是也有很多例外。碳酸鹽巖就很少有物理壓實現象。
(4)充填方式:壓力增加,分選差的砂顆粒逐漸緊密排列,砂
巖顆粒發生破碎和塑性變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