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結致密的巖層油藏孔隙度計量便攜顯微鏡
初次運移
生油的地化證據表明構造和地層圈閉不能生烴,盡管在此發現
石油。油藏是孔滲性地質體,而烴源巖是被壓實、不滲透的泥頁巖
,排替原油的方式則不那么顯而易見。頁巖壓實排水數據表明,在
溫度尚未達到生油門限前,大部分地層水已被排出。
沉積物開始聚集時就存在壓實作用,混合有機物的疏松、細粒
沉積物中含50%以上的水。隨著埋深增加,構造沉降和沉積物連續
沉積,隙間水被排出,則孔隙度降低和密度增加。顆粒被緊密壓實
后,膠結物在裂縫流體中沉淀,形成膠結致密的巖層。
大部分原油是在頁巖完全壓實后形成的,所以原油排替就不可
能發生在頁巖壓實的過程中。在壓實過程中,局部能排出原油,但
條件是快速埋藏產生異?紫秹毫虍惓8邷亍arker認為原油
可從烴源巖頂和底排出,理由是在埋藏過程中,壓力梯度增加¨引
。孔隙水排出后,原油在富含有機質的頁巖中生成,并形成連續相
,沿應力產生的線狀通道運移。
有些黏土礦物(通常是蒙脫石)的晶格內含有束縛水,當變為伊
利石時,束縛水就排出,這個過程需要溫度約為200 °F,正好在
生油窗內,所以頁巖中的蒙脫石,可以輔助原油初次運移。
二次運移
油藏存在于水環境,烴類從烴源巖至圈閉的運移過程自然與毛
管力和水文條件相關。.不同油藏,粒徑分布、孔道迂曲度、孔隙
度、滲透率、巖石化學特性和流體都相差很大。由于水普遍存在,
所以毛管力、浮力和水文條件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
油滴在飽和水的巖石中運移,受毛管力阻礙,毛管力與孔隙大
小、油水界面張力和油在巖石表面黏附(潤濕性)有關,它可通過大
小均勻毛管的接觸角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