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層水通常含有一定鹽濃度砂巖樣品分析顯微鏡
地下大部分石油(油和氣)儲存于滲透性的多孔沉積物中,如
砂巖和石灰石。一般儲層的原始含油飽和度在80%左右,其余是不
連續水相。油層下面的水層中充滿了不同鹽濃度的連續水相。油氣
藏通常為高溫環境,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溫度將升高2~3℃。大
部分發生生物降解的油藏的溫度在40~80℃。油藏壓力是可變的,
許多已發生生物降解的油藏都是高壓環境,如北海油田,埋深lkm
時,油藏壓力為lOMPa;埋深2km時,油藏壓力為20MPa。超高壓儲
層中往往含有生物降解原油,壓力達到40MPa或更高時,壓力對生
物降解過程的影響將忽略不計。油層水通常含有一定鹽濃度,對于
高鹽油藏,無論溫度高低,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通常都會減弱。
據經驗可知,通常發生原油生物降解的油藏溫度都低于80℃,
埋深不超過4km,但一些低溫油藏也蘊藏著未被降解的原油,這些
原油可能來源予新鮮原油的充注或由深層、高溫區域的油藏抬升造
成的。即在原油充注前,油藏中烴降解菌由于埋深作用(溫度高達
80~ 90℃)而失去了活性,因此一些抬升盆地不含有降解原油。這
種觀點認為,在不斷抬升和充注過程中,來自于地表或深層地下油
藏的微生物作用已經非常微弱,烴降解菌在“被滅菌”油藏中無法
生長代謝;同時認為在埋藏過程中,這些微生物已經存在于油藏中
,且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生物種群仍能存活。
石油來源于油藏系統,生油巖產生油氣,并將油氣排放到運移
層。運移層是一個滲透層,石油以lOOOkm/Ma的速度流進圈閉。圈
閉由多孔的滲透性巖石構成,其上部由低滲透性的蓋層封閉。在從
生油巖到圈閉的過程中,石油可橫向運移500km,縱向運移5km。成
藏充注的時間不取決于運移速率,而取決于生油巖的產生,生油巖
的產生由溫度決定。通常生油巖產生并排出原油的溫度為100 N150
℃,典型的沉積盆地的地質升溫速率為每百萬年上升1—10℃,所
以圈閉充注需要百萬年甚至數百萬年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原油運移
至儲集層所需的時間。因此油田形成需要上百萬年,現在發現的原
油都是過去數百萬年時間里原油充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