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巖層二氧化碳溶解樣品分析技術應用
二次采油及提高采收率
為了從井筒中采出更多的油而做了各種努力,每多采出一桶油
,油藏壓力就下降一分,使下一桶油的生產更為困難。向油藏注人
流體以驅替產出油,這種做法稱為二次采油。以往二次采油是在一
次采油之后開展,但石油工程師們已意識到,應在油藏生產初期就
開始保持油藏壓力,這樣做有許多優勢。油藏壓力下,一定量的氣
體可以溶解在油中,就像二氧化碳溶解在蘇打飲料中一樣。同理,
如同蘇打水的碳化作用,一定壓力下的溶解氣在解除壓力后,易使
流體流出容器。隨著油藏壓力降至泡點(第一個氣泡形成時的壓力
,就像第一個氣泡形成時的溫度是沸點一樣)以下時,油藏釋放出
的溶解氣量增大。這會引起兩個問題:一是一旦油藏中氣體的量足
以形成連續相,較低的粘度使其比油更易流動,氣體在油藏中膨脹
,把油驅向井筒的低壓點,隨著氣體的離開,它把油藏一種很重要
的驅動機理也一并帶走;二是以游離相流入井筒的氣體占據了孔隙
空間,油無法經過這些空間流動,從而降低了油的有效滲透率。因
此,如果可能的話,要把油藏壓力保持在泡點之上。
保持油藏壓力要求向地層內注入一部分流體以替代產出流體,
較首要的流體就是水。水驅過程包括將生產井轉換成注水井,或專
門打注水井。較古老也是較簡單(但效率也是較低)的一種水驅形式
就是加強天然水侵。一般說來,油占據孔隙巖層的高點,同一層中
油之下也常常含水,盡管都認為水不能壓縮,但在天然的地層壓力
作用下,水也會稍稍受到壓縮。水的容積一般比油大得多,隨著油
藏壓力降低,水膨脹進入低壓油藏,推動它前緣的油,這種過程稱
為水侵或天然水驅。鉆至油藏較底部的井離油水界面也較近,水侵
入后就會發生水淹。此時一般都會把水淹井轉成注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