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巖儲層的復合孔隙類型分析圖像顯微鏡
成巖作用及成巖過程
成巖作用的過程、產物及其對碳酸鹽巖儲層的影響。重點是如
何識別成巖作用的和嚴重改造的復合孔隙類型以及成巖碳酸鹽巖
儲層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沉積孔隙度和滲透率形成于沉積期,而
成巖孔隙度和滲透率則在沉積后的過程形成并改造。理解和探索成
巖儲層的關鍵是準確識別和劃分原生孔隙。進一步的挑戰是如何確
定孔隙系統是純粹成巖作用形成的還是成巖作用和沉積作用共同形
成的或者是成巖作用和裂縫共同形成的。從經濟意義上至少要掌握
評估成巖作用對沉積孔隙度和滲透率的改造程度以及這些改造作
用怎樣影響儲層特征。純粹的成巖孔隙(比如白云巖晶間孔)的勘
探開發戰略需要建立一個地質模型,這個地質模型能使相關研究人
員去作圖并預測這種具有孔隙性和滲透性的白云巖的空間分布特
征。也就是說,研究人員必須理解成巖變化的起因及空間分布,而
不是沉積相的分布。如同研究沉積型儲層一樣,研究成巖型儲層需
要分析巖心、巖屑以及剖面圖和平面圖。沉積相圖通常用于表征純
粹的沉積的或者輕度改造的混合孔隙類型的孔隙分布特征。大多數
測井和地震記錄不能用于識別成巖孔隙,但是對識別構造和地層趨
勢有所幫助,而這種構造和地層趨勢可能影響成巖特征。測井和巖
石學特征(比如毛細管壓力和核磁共振)對確定流體單元、隔層、
油藏內的勢壘以及對流體單元排序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單
獨使用測井資料不能區分成巖孔隙類型。
當成巖孔隙度和滲透率與沉積巖特征緊密相關時,則儲層邊
界與沉積相邊界一致。如果成巖變化與裂縫和縫合線一致,那么更
能決定儲層規模和形狀的將是裂縫分布特征而不是成巖特征。純粹
的成巖孔隙體系與裂縫和沉積趨勢不一致,這種儲層特征的分析
技術取決于形成孔隙的成巖作用的類型和程度。儲層形狀和大小可
能依賴于成巖機理、成巖環境以及這種成巖作用區域的大小和形狀
。例如:交代成巖作用(石灰巖被白云巖交代)形成的儲層邊界與
古海岸鹽沼的規模和形狀大體一致,這些區域的蒸發泵作用使亞穩
定的碳酸鹽巖形成新的礦物、結構、孑」隙以及孔喉。成巖儲層
的結構特征可能與古地下水位、不整合面、暴露面、古土壤范圍或
者喀斯特一致。簡而言之,成巖孔隙可能與沉積或者構造趨勢一
致,也可能不一致。其研究的挑戰性在于如何在儲層范圍內研究成
巖孔隙和其他地質屬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