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顯微鏡下骨髓或血液細胞形態的觀察實驗
骨髓或血液細胞形態的觀察。涂片太厚,細胞未展開而重疊
,其形態難以辨認;涂片太薄,則細胞太散且易破碎。因此必須有
熟練的技巧方能制成良好的涂片。在制片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點
:
1.玻片潔凈,手指不能觸及玻片面,要將玻片一張一張地擺
開,至少準備10張(多些更好)。
2.推片推端要光滑,常用凹玻片做推片;或選一張較好的玻
片,先在油石上平磨光滑,再將其銳角稍磨光滑亦可。
3.骨髓液(或血液)膜的制作:用推片蘸取剩有骨髓渣的骨髓
液少許(若看上去很濃,蘸量少些;若稀,可多蘸些),但盡量將骨
髓渣蘸上,放于載物玻片之一端(較好是右端),其骨髓液將迅速沿
玻片與推片擴散成一均勻的骨髓液粗線;若不能如此,可來回或左
右移動推片,使之成為一骨髓液粗線。然后,使推片與玻片成30。
。60°角(骨髓液較濃時,角度要小些,推的速度要慢些;骨髓液
較稀時,角度應大些,推的速度要快些),自右向左,用力均勻地
向前滑動推之,直至玻片尾部。推片用后,立即用于布擦凈再用。
上述制作過程應盡快完成,否則骨髓液凝固,將影響標本質量。
一張好的涂片應該厚薄均勻,有頭、體、尾三部之分,后者呈
弧形,上下兩邊整齊(較好留出l一2 mm的空隙)。于顯微鏡下觀察
時,各類有核細胞分布均勻,紅細胞互不重疊而又不太分散者,為
佳良涂片。4.涂好骨髓片后,應立即拿起標本,在空氣中來回擺
動,使之快干,以免細胞皺縮使形態變異,但不能在火焰上烘烤。
5.骨髓液不宜用抗凝劑,尤其是雙草酸鹽抗凝劑易使細胞發
生自溶現象,使核致密、變形,細胞內出現草酸鹽結晶等。不得已
時可采用肝素做抗凝劑。
6.病人死亡后半小時內可采取骨髓液制作涂片,此時細胞已
有改變(停止呼吸或發生此種現象時,細胞即有變異),但不影響診
斷。
骨髓液必須含有骨髓渣滓,因為每個小渣即為一造血島,它對
某些血液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例如,增生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實際上,大多為難治性貧血),盡管有核細胞(特別是紅細胞系統)
增生明顯活躍或活躍,但其造血島卻已呈空網架或由大脂肪細胞所
取代;而白血病之造血島中的細胞重重疊疊,看不到纖維網。所以
,每張骨髓涂片較好都含有這種骨髓渣。同時將這種骨髓渣立即放
在酒精福爾馬林液內固定,送病理室,還可供切片鏡檢之用。
脂肪滴(Fat drip) 有時抽出的骨髓液含很多油滴或為1滴油
,此種標本則無骨髓渣子,它表明該處骨髓造血業已衰竭,或脂肪
化。
網狀纖維(Reticular fibers) 有時骨髓細胞雖少,但仍有
網狀纖維,此也證明為骨髓腔之內容物。
特殊細胞(Special cells) 骨髓液含有很多特殊細胞,如顆
粒多核網狀細胞(所謂破骨細胞)、組織嗜堿細胞、巨核細胞、吞噬
細胞、成骨細胞、其他網狀細胞或病理細胞等。
幼稚細胞(young cells)骨髓液含有大量的幼稚細胞,桿狀核
細胞數高于分葉核細胞,網織紅細胞數高于外周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