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一般為2000埃-真菌觀察
電子顯微鏡的研究方法
現代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一般為2 000埃,研究真菌外部形態一
般不成問題,但要研究其更精細的超微結構就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簡
稱電鏡)。常用于觀察生物樣品的電子顯微鏡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透射
電子顯微鏡(TEM),另一種是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在觀察真菌細胞內
部超微結構,了解真菌的入侵方式以及引起昆蟲組織的病理變化等方面
需要進行透射電鏡觀察,事先需制備超薄切片,而在觀察真菌各部分的
表面結構時常使用掃描電鏡。(一)透射電鏡樣品制備
超薄切片制樣過程同石蠟切片制樣過程大體相同。它分為取材、固
定、漂洗、脫水、滲透與包埋、切片、染色等幾個環節。然而,超薄切
片操作過程更為精細與復雜。蟲生真菌的取材方法如下:
1.活體蟲生真菌為了保持真菌細胞結構的生前狀態,從活體上取
下組織后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固定液。所用工具要鋒利,組織應小,
一般以l立方mm為宜。
2.孢子對于某些蟲生真菌孢子,可直接加入固定液后立即離心,
收集成團菌體。但有些孢子固定離心之后,孢子之間的連續性不佳,常
有分散的情況。對此要采取預包埋的方法。就是說,離心成團之后棄去
上清液,保持50℃溫水浴,另外,稱取19瓊脂放于50ml沸水中,待瓊脂
溶化后,輕輕滴入離心管,用解剖針攪拌,使瓊脂與孢子混合.放入冰
箱內3—5分鐘,立刻移至冷卻的載玻片上予以切分,每片大約l立方mm
大小。這樣,就可以采用和組織塊完全一樣的方法進行處理。
3.子實層用前述載片培養法培養,用光學顯微鏡檢查,待開始產
孢后用鋒利小刀連同瓊脂塊一起切成l立方mm大小,用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