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無色透明物質如礦物質需用相襯顯微鏡
相襯顯微鏡
被觀察的生物標本切片中,只有當標本的顏色(即透過光的波
長),亮度(即透過光波的振幅),與周圍的封裝物(介質)有明顯區
別時,標本才能被人眼觀察到。但實際上有一些微生物、活標本和
一些無色透明的物質如礦物質晶體,液晶物質等,處在均勻的介質
包圍中,當介質和被觀察物體具有完全相同的顏色、透光率或都無
色時,那么就會在顯微觀察時帶來許多困難。較初,為了克服這些
困難,常常采用縮小孔徑光欄,以求獲得明顯的反差方法,但這樣
降低了物鏡分辨能力;蛘卟扇∪旧姆椒ㄊ贡粰z標本顏色、透光
率改變,再進行觀察。但這種方法往往給有機生命體造成有害的影
響,有些細胞在染色中或在紫外光照射中會被殺死,使我們無法觀
察到這些物質的活標本。對于不宜染色和使用熒光觀察的物體,則
必須采取其他辦法進行觀察。
荷蘭物理學家蔡爾尼克(Zernike)在20世紀30年代就發現,利
用物體及其周圍介質的折射率、厚度的差別,讓光線通過后,光波
的相位改變而發生光的干涉現象,可以獲得物體清晰的像的輪廓。
他的這一發現,很快被應用到顯微術上用以觀察無色、透明的細菌
和活標本。根據這一原理,出現了相襯顯微鏡。
相襯顯微鏡是利用被觀察物體與周圍介質的光程之差進行顯微
觀察的一種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