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巖黏士礦物微觀結構特征分析顯微鏡
橋接
黏土礦物晶體垂直或近垂直于孔隙喉道壁面向孔隙中延伸,較
終可在孔喉中形成黏土橋接。較常見的是各種條片狀、纖維狀的自
生伊利石,它們在孔隙中形成網絡狀的分布。蒙脫石和混合層黏土
礦物也可在孔隙喉道處形成黏土橋。
在上述三種基本產狀類型的基礎上,不同的黏土礦物在孔喉空
間中分布更具有多種不同的特征。對川西某低滲透致密砂巖氣層黏
土礦物的掃描電鏡觀察表明,其綠/蒙間層和蒙脫石主要以粒表薄
膜襯墊式賦存,主要形態有蜂窩狀、網狀、片狀和絮狀;伊利石廣
泛分布于粒表和粒間,產狀有片狀、絲狀、毛發狀、橋節狀等形式
;綠泥石主要分布于粒表,產狀以分散式針葉狀為主,其次疊瓦狀
等形式;高嶺石則主要以粒間充填的形式存在,呈蠕蟲狀、書頁狀
以及分散質點式。
低滲透致密砂巖黏士礦物的組合類型及其微觀結構特征使得黏
土礦物在儲層性質演變和儲層損害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節
黏土礦物對低滲透致密砂巖氣藏特性的影響一、黏土礦物對孔喉
空間的充填和分割作用
在沉積成巖初期,砂巖顆粒之間一般具有較大的孔隙空間。隨
著機械壓實成巖作用進行,孔隙空間被逐漸壓縮,顆粒與顆粒之間
逐漸由點接觸向線接觸和面接觸過渡,形成較窄小的孔隙和喉道。
自生黏土礦物一般是在壓實成巖作用以后的成巖過程形成,其物質
來源往往是由砂巖孔隙中的流體通過化學溶解、搬運和沉淀而得。
自身黏土礦物的形成是孔隙中的化學物質由溶液狀態向結晶固態轉
變的過程。因此,自生黏土礦物對儲層較為直接的影響就是產生對
原有孔喉空間的填充和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