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顯微鏡發光原理采用紫外光作為照明光源
熒光顯微鏡 熒光顯微鏡是利用光致發光原理,采用紫外光作為照明光源,使鏡下標本中某些物體,或經過處理的物質在紫外光激發下發出可見光(熒光)再經過物鏡和目鏡系統放大進行觀察的一種顯微鏡。
一般顯微鏡使用的是普通光源發出的光,在可見光范圍內將標本照明,因此在顯微鏡中觀察到的是標本的原色。使用熒光顯微鏡,觀察到的不是標本的原色,而是與標本外觀相一致的熒光圖形。熒光的產生,是由于標本中受激物質被波長較短的輻射光線(不可見的紫外光波)激發后發出的波長較長的光(可見光)。這種熒光,
是標本直接受激發光的一級熒光。對于不能因受激而產生熒光的物質,可采取預先浸潤熒光染色素,使其受激產生二級熒光,熒光的顏色常采用橙色和黃綠色。由此看來,熒光顯微鏡的光源所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照明標本,而是作為一種激發的能源。熒光顯微鏡的光路系統,對于通過的光波波長,有一定的選擇和控制。為便于觀察熒光,并防止過多的紫外光線對觀察者的幅射傷害,熒光顯微鏡對環境和工作條件有一定的要求,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