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的波長是影響顯微鏡分辨率的原因-光學技術
顯微鏡分辨率
物鏡是顯微鏡較重要的部件,它應形成一個清晰的物像,而不僅
僅是將其放大,而這就與分辨率相關。所謂分辨率就是一個透鏡將
兩個靠得很近的微小物體分開或辨析的能力。很多在顯微鏡設計中
得到應用的光學理論都是德國物理學家Ernst Abbe在19世紀70年代
建立的。在Abbe公式中,兩物體之間的較小可分辨距離被稱為較小
距離;孔徑角度是經被觀察樣品進入透鏡的錐形光束角度的1/2,
分辨率越高,也就能觀察到樣品的更多細節。
光源的波長是影響分辨率的較主要因素。波長必須小于擬觀察
兩點之間的距離,否則將無法看清。在可見光范圍內,藍光(波長4
50~5~nm)波長較短,所提供的分辨率較高。輻射的電磁波譜
數值孔徑值相對不易理解,其中的是進人物鏡的
光錐角度的一半。經由聚光器投射到樣品上的光束是錐形的,如果
形成的光錐的角度較小,其經過載片后就無法充分伸展并使形成的
物像中緊密靠近的細節分開,分辨率就低。相反,如果光錐的角度
較寬,被觀察對象的細節就可以分得更開并被看清。進入透鏡的光
錐的角度的大小與物鏡自身的特性及其所處的工作介質的折射率(n
)相關。
空氣的折射率是1.00,因此以空氣為工作介質的透鏡的數值孔
徑值都不可能超過1.00,
當用浸沒油取代空氣時,很多原來由于在透鏡及載片表面的反
射和折射而損失的光線可以進人物鏡,從而使數值孔徑值和分辨率
均得到提高。
顯微鏡的較終分辨率是由物鏡和聚光器的數值孔徑值共同決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