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軋后帶鋼的顯微碳鋼和合金鋼分析顯微鏡
熱軋后帶鋼的顯微組織的演化和力學特性的較新研究成果,包
括碳鋼和合金鋼.通過實驗室和實際生產的結果比較,證明了冶金
特性預報模型的可用性。后面將介紹改進后的冶金特性預報模型及
其在碳鋼軋制中的應用,并給出數值實例。
通常情況下,使用復雜的數學模型,離線開發冷、熱軋軋制過
程壓下規程,這些數學模型由力學、熱及冶金模型構成。其目的是
使軋件獲得較小和均勻的鐵素體晶粒,正像Hall—Petch模型表明
的那樣,這將使軋件的強度提高。盡管通過質量守恒(秒流量恒定)
將幾個參數聯系起來,但是這些參數的大小并不能隨意選擇。這些
參數包括:
·開軋溫度;
·各道次應變量;
·各道次應變速率(嚴格極限內);
·機架間張力;
·機架間和軋后冷卻速度。
工程師還需考慮這些與軋機和軋制能力有關的同定參數,壓下
規程的設計者也需注意鋼的化學成分。表面氧化層的厚度可通過除
鱗機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接觸面摩擦力也可以通過潤滑和冷卻的設
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Lenard和Pietrzyk(1993)給出一個數值
實驗,在摩擦系數不影響低碳鋼奧氏體晶粒尺寸的情況下,表面傳
熱系數越大,靠近軋件表面的晶粒直徑越小,這與表面冷卻速率大
的情況一致。
有數據表明粗軋軋制完成后軋件的冶金結構不影響之后軋制時
軋件的冶金行為,岡此這里僅關注精軋各機架的軋制及層流冷卻的
冷卻過程的設計。
影響軋件較終屬性的冶金行為有硬化和回復兩個過程,硬化過
程包括應變、應變速率和析出硬化;回復過程包括靜態、動態或亞
動態回復和再結晶。硬化和回復依次受力學稈1熱學行為的影響。
因此必須了解i個關鍵的溫度:
·析出開始和結束的溫度;
·再結晶開始和結束的溫度;
·相變開始和結束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