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樣品微裂隙比微孔隙要大-礦相顯微鏡
微裂隙
微裂隙一般是指寬度小于100μm的裂隙,實際測量的寬度大多
為10~25μm,較小的寬度可為3~10nm。當地層中異常高孔隙流體
壓力達到上覆靜巖壓力的0.7~0.9倍時(相當于靜水壓力的1.6
~2倍),在烴源巖中就可以產生張性微裂隙。由于泥質烴源巖的可
塑性較強,需要有很高的過剩壓力,才能使其產生破裂,而當流體
排出、壓力釋放后微裂隙閉合,所以不易看到微裂隙。通過仔細的
觀察發現很多微裂隙就是原來的構造裂隙,說明由應力差產生的構
造裂隙和由高孔隙流體壓力產生的微裂隙,實際上在地下是很難區
分的,往往也是相互疊加相互影響的。一般說微裂隙比微孔隙要大
,而且曲折度小、比較平直,烴類運移所受到的毛細管阻力相對也
較小。泥質巖的裂縫滲透率可達30mD,能大大提高泥質烴源巖的排
烴效率。如果說烴類的生成是產生異常高壓和微裂隙的重要原因,
而微裂隙又是初次運移的重要通道,說明生烴和排烴這兩種作用必
然是一個連續的地質過程?磥,這種天然的內在聯系也完全附合
自然規律
初次運移是油氣運聚成藏的源頭,初次運移能否發生,其強度
如何是直接關系到油氣資源評價和油氣勘探的頭等大事。但是油氣
如何能從細粒的泥質或灰泥質烴源巖中排出的問題,卻一直困惑著
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
由于初次運移主要是發生在地質過程和地下深處的作用,很難
進行直接觀察,也很難在實驗室中進行地下條件的物理模擬,可以
說是“摸不著、看不見”,研究難度很大。目前人們主要從地質條
件出發,依據某些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的原理和證據,對初次運移
的機制進行推理,從而產生了不同學者、不同觀點的各種有關初次
運移的“學說”。但它們到目前為止仍缺乏充分的證據又都存在一
些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因此,這些“學說”目前也只能稱其為“
假說”,在每種相態運移的“假說”之下又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條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