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包裹體研究實驗技術-礦物分析顯微鏡
利用礦物包裹體研究油氣運移
礦物包裹體一般指流體包裹體,按其成因可分為繼承性包裹體
和成巖包裹體兩大類。繼承性包裹體存在于陸源碎屑之中,不反映
成巖后生階段的物理化學條件,與本方法無關。成巖包裹體即成巖
礦物中的包裹體,一般多產于方解石、白云石、石英、螢石、氟石
、重晶石、硬石膏等自生礦物中,它是在礦物生長結晶過程中,由
于晶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捕獲了一部分成礦流體而形成。因此,成巖
包裹體保存著極其難得的原始成礦流體,它記錄了宿主礦物形成時
和流體介質本身的各種物理化學條件,如古溫度、古壓力、古鹽度
、化學成分、同位素等,人們正是根據這些信息來研究成巖、成礦
和流體運移的問題。
根據包裹體與宿主礦物之間的生成關系,可分為原生包裹體和
次生包裹體兩類。原生包裹體是礦物結晶時捕獲的包裹體,其排列
方向與晶體生長方向一致,所包含的流體就是成礦溶液,它的性質
代表了該礦物形成時成巖流體的物理化學條件。次生包裹體是后期
成巖流體沿裂隙和解理進入先前形成的礦物,并在其溶解和重結晶
過程中捕獲的包裹體,其分布與宿主礦物的晶體生長方向無關,它
所包含的成巖流體只代表后期成礦溶液的性質,與先前的成礦溶液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