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樹預測季節變化決定發芽時間-植物研究顯微鏡
通過正確地預測季節變化,落葉樹能確定它們抽芽的時間以降低遭
受晚霜的危險,同時也要保證抽芽不要滯后太久甚至延遲到夏天。這樣
才能確保它們每年用于光合作用的時間不受影響。當然,要做到如此實
用,這些日歷必須與晝夜及季節變化中可靠的自然標志相同步。對于植
物是如何做到這點的,人們已經研究了兩百多年,所有這些是從晝夜節
律的研究入手的。無處不在的內稟晝夜節律使得生物能夠“知道”一天
中的時問以便預期一天之中諸如溫度、濕度、降水、紫外線輻射、風力
,以及可見光的光強、光譜分布及光照時間等環境變量的漲落。
第一個對這個現象進行科學調查的是法國天文學家德邁朗。他對地
球自轉很感興趣,想要搞清楚植物的葉片白天豎直晚上低垂這個過程為
什么與地球自轉造成的晝夜光照變化同步。1729年,他把一株含羞草(M
imosa pudica)放在一個紙箱里,然后在不同的時間向里窺視。盡管這
植物始終處在黑暗的環境中,它的葉片仍舊有節律地張開、收攏,仿佛
它有自己對白天和紙箱里,然后在不同的時間向里窺視。盡管這植物始
終處在黑暗的環境中,它的葉片仍舊有節律地張開、收攏,仿佛它有自
己對白天和晚上的意識:葉片會在主觀晚上時垂下,并在主觀白天時豎
起。德邁朗已在不經意間發現了第一個由內稟分子鐘
驅動的晝夜節律。關于內稟分子鐘,根本的一點是,它們是內源性的,
并以接近24小時的周期運轉。通過基因及其蛋白產物構成的復雜反饋回
路,一系列‘節律”基因有效地產生了周期接近24小時、但又不正好是
24小時的節律。植物中的晝夜節律控制著很多日常過程,包括葉片和花
瓣的運動、氣孔的開閉、用來吸引傳粉者的香味的產生和釋放,以及一
系列代謝活動,特別是與光合作用相關的代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