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質巖原始孔隙度可達60%~80%分析圖像顯微鏡
影響沉積巖孔隙、孔隙度和孔隙結構的因素很多,諸如顆粒大
小、形狀、分選、沉積速率、壓實程度、構造擠壓、膠結和溶蝕等
。歸納起來主要是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前者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后者往往使其進一步復雜化。
泥質巖的孔隙、孔隙度和孔隙結構
泥質巖的原始孔隙度可達60%~80%,在遭受同等壓實以后可
具有不同大小的孔隙和孔隙度,這主要是受礦物成分、沉積環境和
沉積速率等方面的影響。例如:海相黏土礦物多呈凝聚的群束狀,
易形成不規則的排列使孔隙變大;高嶺石、伊利石等黏土礦物比蒙
皂石具有更大的孔隙;當有石英、長石、碳酸鹽顆粒和有機質等雜
質存在時,孔隙變大;此外,當泥質巖具有大量微裂隙、薄層、紋
泥、層理面和裂縫時,孔隙和孔隙度也相應變大。盡管影響因素很
多,但總的趨勢是隨著埋深壓實程度的加強,孔隙和孔隙度都迅速
減小,孔隙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泥質巖的孔隙度隨埋深呈指數性遞
減,較初0.5~lkm埋深變化很大,孔隙度一般下降到35%,隨后
變化較小,埋深3.5~4km孔隙度下降到5%。
泥質巖孔隙與砂質巖孔隙有明顯的不同,除孔隙非常狹小外而
且隨埋深孔隙越來越變得扁平。因此,應當用長、寬、高而不能用
直徑來表示孔隙空間的大小。由于孔隙的大小常用壓汞實驗和內表
面來推算,往往就用直徑來表示孔隙空間的大小,實際上這個直徑
只是視孔隙直徑。壓實泥巖的孔隙有90%是屬于孔徑l~10nm的中
小微孔,有約10%的孔徑在10~100nm,其中有少數屬微毛細管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