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學器件和集成電路的晶圓質量檢測顯微鏡
晶圓制備 常用的、在其上制造微電子學器件和集成電路的基體,或稱襯底的是硅晶圓片它的稱謂較雜,有晶圓、圓晶、晶片、圓片等)。將切克勞斯基法或區熔法生長而成的單晶硅毛坯加工成適合單片電路生產的晶圓,需一系列的工藝工序,主要是:外徑滾磨(磨削到標定外徑尺寸);定向;切片;腐蝕;拋光;清洗。 首先要將單晶棒毛坯磨削到標準直徑尺寸,這樣才能流人以下各道的自動化處理工藝。直徑磨削可以使用砂輪或砂帶式的各種磨床,在此工序中應保留+0.4mm的直徑余量。這樣,晶棒表面有些損傷也沒有關系,外圓周上的損傷材料不急于去掉,將在以下工序之后,在將晶圓加工到設計尺寸時,用較細的磨料削除。標準晶圓尺寸是根據所要生產的微電子器件需要和設計的生產率決定的。生產規模不大的產品(如專用微傳感器、MEMS等)可以選用76.2mm(3in)、101.6mm(4in)或152.4mm(6in)的晶圓,而生產量很大的,如存儲器或微處理器芯片,則應采用盡可能大的直徑,如203.2mm(8in)或304.8mm(12in)等。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