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是能獨自生存的較小生物,直徑約1.O微米
細菌是能夠獨立生存的較小生物,直徑約1.O微米。除了它們的整
體形態[球形(球菌)、桿狀(桿菌)或螺形]和它們的細胞排列(成對
、簇狀、鏈狀等)外,光學顯微鏡下難以看清它們的結構。用電子
顯微鏡檢查這些原核微生物的內部結構,一般只能顯示一個含DNA
區和一些核糖體。不過,在一些菌種可以看到另外的特征——貯存
顆粒以及被稱作中體的胞質膜內陷。所有細菌明顯缺乏膜結合細胞
器和核膜。相反,細菌的細胞包膜卻遠較真核細胞復雜,它由一層
胞質膜和一層剛性的細胞壁組成,在某些菌(革蘭陰性細菌)的細胞
壁為多層。很多細菌(如果不是大多數的話)的細胞壁之外還有一層
具有一種或多種表面附器。
這種對細菌細胞的一般性描述的惟一例外是支原體,它沒有細胞壁
。對習慣于生活在別的生物體內或表面的細菌來說,其細胞包膜構
成細菌和宿主之間的界面。這是一種宿主可能或不能辨認為“異己
”的結構,如果被認為是“外源性的”,宿主可能會試圖清除入侵
者來作出反應。另一方面,這一結構被細菌用來粘附于宿主并躲避
其防御機制以及可能以某種方式損傷它。我們相信細胞因子是細菌
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關鍵介質,這一概念將在以后的章節里詳細
地討論。細菌影響宿主細胞合成細胞因子能力的研究幾乎涉及到全
部的細菌一細胞一表面成分,對細菌的分泌產物也有一定的研究。
因此,對細菌超微結構的進一步討論將限于細胞包膜和有關的表面
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