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結構-膠凝材料與混凝土配合比實驗顯微鏡
集料的理想結構模型刊能集料
優質混凝土應當以實現組成、結構與性能整體的科學設計為前
提,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優選膠凝材料與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方面,而對用量較大的集料卻研究甚少。事實上,混凝土中集料及
其與水泥漿體的界面過渡區是影響其性能較重要的因素之一。
功能集料的概念是針對集料設計和ITZ結構優化問題而提出來
的。它是一種人工集料,由于其內部特別設計的多孔結構,使其在
水泥水化過程中內部預先存貯的水分能隨水泥基材料內部相對濕度
的變化而釋放出來,對水泥基材料起到內養護的作用;同時由于其
沿f生表面層,使其與水泥漿體間界面過渡區結構能夠得到進一步
的優化。
功能集料與普通天然集料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結構可以通過人為
設計和制備而實現特定的功能,而天然集料則很難對其內部結構和
表面狀態進行設計和調控。針對水泥基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功能
集料不僅可以在優化集料與膠凝材料的界面過渡區,改善水泥基材
料內部水分分布和傳輸特性,實現對界面過渡區和水泥漿體的養護
控制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甚至還可以改變水泥基材料的熱學性
能和表觀密度、物理力學性能等其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