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孔水泥復合材料混凝土的微觀結構實驗顯微鏡
混凝土的微結構
混凝土是一類帶孔水泥基復合材料。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傳統
建筑工程材料,對其的研究停留在宏觀尺度上,采用物理和力學方
法研究其強度、變形以及密度等。在宏觀尺度上的研究可滿足一般
工程需要。近年來對混凝土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強度、更高性能的
要求,研究人員發現可以通過改善混凝土的微觀結構達到此目的。
為此,混凝土的研究尺度擴充到了細觀和微觀層次。對于用于工程
的水泥基材料,研究應在宏觀、細觀和微觀層次上進行,以宏觀為
主,再向微觀深入
混凝土斷裂力學
混凝土結構是指組成成分的種類、數量、尺寸、形狀以及分布
。
宏觀層次對應的分析是工程技術人員感興趣的范圍,主要表現
為混凝土作為一個連續勻質各向同性的材料其整體的性能。如果將
內部結構一改性一宏觀性能作為一條關聯的鏈條,則宏觀層次的研
究只是鏈條的末端,是內部結構改性的結果。如果僅從宏觀層次上
研究混凝土,從材料學的角度而言則略顯粗糙,也不能從本質上揭
示混凝土宏觀特性的原因,進而不能指導從改進材料的微觀結構達
到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目的。借助于透射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以及核磁共振技術等,可以分辨水泥水化產物以及骨料
的結構,看到復雜的孔隙分布。微觀層次上的研究屬于化學范疇。
目前從理解混凝土的內部結構和宏觀性能的關系上更多的是在細觀
尺度上。
在細觀層次混凝土材料可看做由三相組分構成:粗骨料、周圍
的均勻硬化砂漿和過渡界面區。而骨料和砂漿之間的過渡區是混凝
土內部結構的薄弱環節,是引起混凝土材料破壞的主要原因。細觀
層次上模型可用于研究混凝土成分對宏觀性能的影響。除上述三種
尺度外,目前研究的層次甚至達到納米數量級,如通過納米級材料
的加入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強度、韌性等,制作出高壽命、智能型以
及環保型的混凝土。但這是一門新興的領域,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
,下面從細觀角度介紹混凝土的內部結構。硬化水泥漿體
鈣礬石
鈣礬石是成熟漿體的少數組分,大約占固體體積的10%~15%
,因此在硬化水泥漿體的微結構中是小角色。結晶為針狀六面體,
長細比較大,長度約為5μm。雖然單個晶體尺寸小,在一般的光學
顯微鏡下觀測不到,在受到硫侵蝕的混凝土中,從斷面處可看到針
狀的輻射鈣礬石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