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不同的菌對于紫外光-菌株實驗顯微鏡
各種不同的菌對于紫外光的敏感度不一樣,也就是說,不同的菌對
于誘變所需的照射劑量是不同的。紫外線的照射劑量可以相對地按
照燈的功率、照射距離和照射時間來決定,也可根據照射后細菌死
亡率來決定。一般紫外光燈是用15瓦,距離為30厘米,照射時間不
少于10一20秒,也不長于10—20分鐘為宜。為準確起見,照射前應
先將燈打開20分鐘進行預熱,然后再行處理。
“可見光”能夠激活某些酶,將照射后受損傷的DNA部分進行
修復,故可見光對紫外損傷有復活及消除作用。因此,整個照射過
程應在紅光或暗室中進行。照射完畢,應將盛菌液的器皿用黑紙包
好,在黑暗條件下培養24小時后,再進行分離。也有人將紫外光及
可見光交替處理菌液,反復數次,較后將菌在黑暗中培養24小時進
行分離。據說這樣可以提高誘變效率。
通過誘變可以產生營養缺陷型。營養缺陷型是在營養上表現某種缺
陷,因此必須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有機營養成份才能正常生長的變
異菌株,其變異前的原始菌株就稱野生型菌株。 ·
營養缺陷型菌株不論在生產實踐還是科學實驗中都有重要意義
。在生產實踐中,它可作為雜交育種的手段和作為發酵核苷酸、氨
基酸等中間代謝產物的生產菌株;在科學實驗中,它們既可作為氨
基酸、維生素和核苷酸等生物測定的試驗菌種,也是研究遺傳和代
謝途徑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