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學顯微結構模型,顯微結構對材料應用
材料科學家所考慮的不同尺度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1)納米尺度(納米范圍內),需要原子手段。 2)微觀尺度(納米一微米一毫米之間)。在這一中等長度尺度范圍了解材料的行為是材料科學的核心(也因此奠定了材料科學與固體物理和固體化學的本質區別,后者并不考慮顯微結構對材料應用的重要性),在這一尺度將會表現出如位錯和晶界等獨立單元協同作用的影響。
3)宏觀尺度(毫米一米之間及以上)。這個范圍內復合組件將作為工程構建的零部件應用。只有在這個尺度范圍內,針對材料特定性能的描述,材料才可被認為是“連續體”。
在不同尺度范圍下有必要使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例如,應用分子動力學和蒙特卡洛方法進行納米尺度的原子模擬;顯微結構模型可以用于理解外加載荷下位錯運動和晶粒間的相互作用;結構力學模型可通過有限元算法表達,可以用于描述宏觀工件的力學性能。對于材料科學家們來說,跨越不同長度尺度間的過渡區的挑戰,也可以被描述成是為實現從局部(單個原子/缺陷)到非局部(多晶、宏觀)的轉變所做的努力。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