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材料的制備主要步驟-復相陶瓷材料研究顯微鏡
陶瓷材料的制備是通過疏松粉末的致密化形成多晶塊體來實現
的。陶瓷制備的主要步驟是燒結,常用燒結方法有固相燒結和液相
燒結,Bar—。通常,對于單相陶瓷材料而言,燒結發生在熔點以
下的溫度區;對于復相陶瓷材料而言,燒結發生在液相線以下的溫
度區。即使燒結過程中液相只是一種瞬時出現的過渡形態,也不例
外。除少數情況外,多數陶瓷的制備方法主要是通過在融化的溫度
下進行固態運輸來進行燒結致密化。只有少數材料(特別是玻璃和
玻璃陶瓷)是在高于融化溫度的條件下進行致密化。因此,陶瓷材
料成功制備的關鍵在于找到驅動物質傳輸的能量來源。
在大多數情況下,物質傳輸的能量來源于材料的表面能。
疏松粉末的表面能釋放后,傳輸到顆粒與顆粒的邊界,從而為材料
燒結提供充足的能量。在陶瓷材料的制備過程中,有無數的例子可
以證明這種能量的轉化可以促使陶瓷材料的燒結致密化。雖然如此
,陶瓷材料的制備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一種新的致密化能量源,它可以更有效地用于促使陶瓷很好地致密
化,較終形成理想的多晶陶瓷材料。
某些形式的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原料的懸垂性比前面述及的
預浸料狀的材料有所改進。其制備方法是把增強纖維與薄片狀、帶
狀、纖維狀或粉末狀的基體結合在一起,這些材料以混雜纖維束或
片狀形式提供,當材料受到熱和壓力的作用時,熱塑性組分熔融并
在壓力作用下浸入增強體中。由于原料是細微堆積的狀態,這些材
料實現應用的關鍵是要求其浸漬距離必須很短。這類產品主要有3
個類型,即共編織物、共混纖維束和纖維/粉末的束狀結合體,后
兩者也都可以編織成織物。
共編織物
共編織物就是簡單地把增強纖維柬和熱塑性纖維束一起編
織的織物,其先決條件是基體材料能夠拉成合適的纖維形式。這對
很多用于紡織品的熱塑性樹脂商品不成問題,包括聚丙烯、聚酰胺
(尼龍)和聚酯等。一些性能更高的熱塑性樹脂如PEEK也可以拉成纖
維,但是由于其用于紡織品的市場不大,所以其成本可能更高。另
外還可以用條狀的熱塑性帶而不是束作為熱塑性組分的形式,但這
種形式使用不多。兩種材料根據較終要求的Vf按比例混合,通常僅
僅調整兩種材料經向和緯向的纖維束,如圖34—44所示。選擇適當
的纖維束的線密度即可保證正確的纖維/基體比例。較終可以得到
具有很好的鋪覆性的織物。這些材料沒有黏性,但在鋪層中可以用
烙鐵或類似東西,通過點焊或在一些點的位置用相容的黏結劑來固
定其位置。鋪完以后在熱壓罐中用真空袋通過熱壓將其壓實,冷卻
至基體凝固以后脫模;蛘咴诤嫦渲袉为毤訜崛缓笤诶淠V袎褐瞥
型。確保完全浸漬是工藝中的難點,對于共編織物,困難在于需要
壓實的量大于常規的預浸材料,因為包括基體和增強體在內的纖維
中的空隙和編織纖維束間的孔隙都填充著空氣,體積約有30%,必
須除去這部分體積才能獲得無孔隙疊層。另一個因素是平均浸漬
距離為束的寬度,即lmm,雖然比較短,但是對于黏度較大的熱塑
性樹脂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充分浸漬纖維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