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玻璃之間折射率微小差別測定偏光顯微鏡
表面缺陷的檢驗
對于研究玻璃表面,當然檢驗方法是特別重要的。較細
微的表面缺陷有時用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也看不出來。
因此人們需要將它擴大或激發成可見的微細裂紋。
但是人們比較經常用的是間接方法,就是設法減小對玻
璃有危害的表面張應力。為此予先在玻璃表面形成壓應力。
人們也常稱這一過程為“鋼化’。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可以將玻璃制品進行急冷,即熱鋼
化。這一方法是首先使表面冷卻凝固,而內部還是液狀玻
璃。正個制品繼續冷卻到同一溫度時,內部由于溫差較大,
收縮也較大。但是表面已經凝固,阻止內部收縮,因而形成
了內部的張應力和表面的壓應力。采用這一方法可將強度提
高到4倍。
折射儀采用全反射。將一面拋光的試樣用高折射率的液
體緊壓在折射儀棱鏡上。使用白色光可立即得出n指,準確
度可達小數第四位。
常用的油浸法的準確度較差些。人們可將一小塊玻璃浸
在已知折射率的液體中。在玻璃看不出來時,玻璃的折射率
就和液體的折射率相同。
不同玻璃之間折射率的微小差別也可以準確測定。將玻
璃粘在一起,兩端磨成平行的平面再拋光。放在干涉顯微鏡
中將出現條紋偏移,從偏移程度可確定折射率的差額。
有些玻璃中含有微細的線狀或層狀的條紋。
只有玻璃板中的不均勻物(條紋)才將光線折射投到成像屏
上而在這里被觀察出來。條紋法還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另一種
光學系統是用孔徑光闌代替圖中的光闌。被條紋折射的光線
不能投到置于孔徑光闌后面的屏上而在屏上出現黑影。
測定雙折射可用結晶學中所介紹的常用方法。這些方法
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讓光線經過起偏器變成線偏振光,通過
玻璃試樣后再通過檢偏器。一般將起偏器與檢偏器的位置相
對旋轉90。。如果所檢查的試樣是各向同性的,則(顯微鏡
中的)視場完全黑暗。任何雙折射都會造成亮點,明亮程度
和光程差有關。當光程差較大時,可觀察到干涉色。在顯微
鏡中觀察微小面積時,起偏器及檢偏器用的是尼科耳棱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