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樣品熱加工細小晶粒實驗用金相顯微鏡
工具從熔渣槽中取出后,表面附有一層(約1毫米)均勻的
熔渣薄膜拿。這層薄膜在水或油中冷卻至400-150℃時便會自行
脫落,也可浸入熔堿中溶掉。若在熔融硝酸鉀中冷卻,工具表
面上可能保留部分熔渣薄膜。薄膜脫落后,在馬氏體轉變的溫度
區內的冷卻速度就立即增加,但是這不會增加產生裂紋的危險
因為甚至局部脫碳也可以避免。
工具表面的氧化鐵熔解在熔渣中,會降低熔渣的流動性。因
此需要經常更新熔渣。
淬硬性
淬硬性是指鋼在淬火時形成馬氏體組織和獲得高硬度的能
力。過共析鋼的淬硬性取決于含碳量。含碳量決定淬火后的硬度。
影響過共析鋼和萊氏體鋼淬硬性的因素有很多,如:
(1)奧氏體的含碳量及其隨淬火溫度的變化。
(2)殘余奧氏體含量。殘余奧氏體含量也會隨合金化程度及
淬火溫度的不同(例如圖222中的說明)而有所變化,并會影響
硬度。
(3 )淬火速度。它是由淬火介質成分和工具橫截面決定的。
但是,工具鋼含碳量的增加不等于提高了淬硬性。淬硬性實
際上是隨碳鋼和低合金鋼中含碳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而高合金鋼
的淬硬性,與合金化狀況有更密切的關系。即使含碳量低,也可
能得到高的淬硬性。
由于通常規定的淬火溫度可能保證鋼得到細小晶粒(每種鋼
的淬火溫度是二定的),因此,淬硬性可以用使直徑或邊長較大的
工具(在給定的淬火條件下)達到較高硬度的淬火介質表示。
用這種方法確定的淬硬性,取決于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這
種穩定性也可表示鋼的淬透性。此外,這種估定淬硬性的方法也
可用來估定其他重要的工藝性能,如淬火變形或對裂紋的敏感性。
淬硬性(表示在不太強的淬火劑中獲得高硬度的能力)愈高,說
明淬火變形和產生裂紋的危險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