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輪廓測定儀器較光學顯微鏡所能觀察的范圍大
拋光過程所產生的現象,對于光學顯微鏡所能觀察的范圍.就應用更高
電子顯微鏡、相位對比技術、表面輪廓測定儀器,甚至更重要
的是在固體表面的化學物理性能方面取得重大的新成就之后,才對玻璃
拋光機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然而,從這些已發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看起來,現
在大多數權威作者都公認:“玻璃表面的水解作用在拋光過程中起著重
要的作用,較可能的解釋就是由于水的存在而使水解層本身被拋光劑所
磨掉.”然而,這種過程究竟是怎樣完成的還是一個模糊的問題.已提
出的兩種過程是物理吸附過程和化學化合過程,而且,大家都知道,個
別拋光劑顆粒在它們后面留下的拋光痕跡不僅出現在表面層內,而且也
會在玻璃基體上刻劃出表面上看不見的痕跡.因此,看來玻璃物質被磨
掉這一簡單的物理作用是不能忽略的.拋光劃痕能潛伏在表面層之下的
事實證明了表面流動說是有根據的,盡管要考慮到這種劃痕可能只是由
于玻璃基體內的應力傳播而引起的.但是,在一定條件之下玻璃表面可
能產生塑性流動,這是無可否認的.這種看法的主要根據是:無水拋光
時也會產生劃痕,而且玻璃也可以用除水以外的其他介質進行拋光,實
際上市面上出售的玻璃商品中也有只用拋光模和拋光粉在干燥狀態下拋
光出來的.在這樣的條件下似乎是表面的可塑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于如何進行拋光(或磨平)的問題,是與表面的物質遷移有密切關
系的.拋光是下列過程中的一種或是其中幾種過程的組合:無熱的流動
過程、再沉積過程或者由于水解而自相磨平的過程.關于在各種條件下
這些過程對整個拋光過程的影響還要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