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顯微鏡實驗課教學,細菌樣品染色步驟的作用
作為單細胞生物的細菌,幾乎所有細菌都有下面列出的結構:
①細胞壁
②細胞質膜
③細胞質
④內含物
(其中又包括:氣泡、儲藏顆粒以及間體等細胞核物質)
⑤有些細菌要有自己的特殊的結構:
鞭毛和莢膜等
生命科學顯微鏡實驗課教學中顯微鏡樣品的觀察
由于細菌很多都是無色透明的,這樣使用光鏡觀察起來就很不清晰;
不太容易分辨其形態和結構特點,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使用到染色技術;
使用專用的染色劑和對應的步驟,將菌體染色。就可以增加細菌內部結構
的顏色對比和背景的反差對比,這樣細菌內部的結構在顯微鏡下就一目了然
基本上所有的染色方式:我們給歸類分為兩大類,簡單染色和復合型復雜染色
<1>簡單染發,簡言之就是只要將菌體和背景區分開來即可;菌體和背景形成反差
便于學生的觀察;
<2>復雜染色法又叫做復合染色:是按一定的步驟使用不同的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
染色劑來對細菌進行染色,這樣的染色方式可以將菌體某一特定的區域
與背景和其他結構區分開來;便于觀察
二來也可以將在同樣的培養皿內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菌種區分開來
目前來說臨床上使用的比較多和簡單的方式有,革蘭氏染色,它可以直接檢驗樣本
和細菌菌落計數的簡單檢測染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