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金相顯微鏡觀察測試的構件表面拉伸裂紋
關于齒輪的疲勞破壞機理,根據在疲勞過程中觀察齒根
圓根處的組織變化,測定殘余應力并進行分析,已經清楚了
的幾點可以歸納如下。
(1)當負荷大于疲勞極限時,壓縮側發生(晶格)滑移帶
和裂紋都比拉伸側早。發生在壓縮側的裂紋其擴展速度比在
拉伸側滯后發生的裂紋擴展速度小得多,因此,疲勞破壞是
由滯后發生在拉伸側上的裂紋所支配。
(2)當負荷等于疲勞極限時,只在壓縮側產生裂紋,這
種裂紋擴展到某種程度,在某一循環次數之后就停止擴展,
變成所謂的裂紋停留。
(3)負荷小于并接近于疲勞極限時,在拉伸側上用倍率
為400的金相顯微鏡看不到(晶格)滑移帶,但在壓縮側上發
生(晶格)滑移帶。然而,在兩側都不發生裂紋。 ’
(4)由于負荷的作用,在壓縮側產生殘余拉伸應力,在
拉伸側產生殘余壓縮應力,齒根圓根處的應力作用狀態可以
看作是局部的交變彎曲狀態,由于這些殘余應力值隨著循環
次數的增加而變化,所以在現階段明確地表明殘余應力對疲
勞極限的影響是困難的。
(5)根據這些實驗結果,在一個方向上加上負荷,然后
在某一循環次數之后再在反方向加上負載時,完全可以設想
疲勞極限會降低。
如前所述,由于齒輪的彎曲疲勞破壞機理很復雜
印痕法的測試技術
與回彈法一樣,所測試的構件表面,較好是選用緊貼模板的
側面。混凝土的表面必須平整而干燥。構件在不小于300
千克力的作用下,沿重錘運動方向應具有足夠的彎曲剛度,以避
免構件局部位移而出現沖擊能量降低的情況。
結構中需進行混凝土測強的部位,其尺寸應為20×20厘米左
右I并應用磨光石或金剛砂輪打磨,以清除拆模后粘在混凝土上
的水泥漿和其它雜物,同時刷除粉塵。
在測試部位選取測點時,應注意不得選在粗骨料附近,或氣
孔較多和有孔洞的部位。
測點應選取10-12個,測點距構件邊緣的距離至少應為4一5
厘米,測點間的距離至少應為2厘米。
為了測得精確的印痕,建議在混凝土表面涂以白色或靛青色
等顏料,并用側光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