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的煤巖學特征鑒定顯微鏡的應用-煤巖分析
泥炭的煤巖學特征
泥炭是較年輕的煤。當植物殘體在半分解狀態下進入泥炭
化階段時,會有些煤炭成分出現和增長,近年對發現的大量埋
藏泥炭和巨厚泥炭礦的研究表明.利用切片泥炭樣品在顯微鏡
下識別顯微組分很有必要。這種顯微組分的鑒定對研究泥炭特
性和追溯它們的沉積環境有著重要意義,也是泥炭轉變褐煤的
成巖理論的豐富。
在這里應該指出,泥炭成巖(成煤)也是沉積物轉變成為
巖石的過程,煤巖學上稱之為“煤化作用”。但從泥炭化過程轉
變為煤化作用是一種漸變的,因此至今泥炭與褐煤界限的劃分
尚無統一的認識,隨著泥炭巖石學特征的研究會很快的解決這
個問題。
根據煤巖學文獻,顯微組分劃分為有機的和無機的,其中
以在單偏光和正交偏光顯微鏡下呈現的顏色來鑒別,煤巖中的
凝膠化組和絲炭化組,以及無保存植物結構而起膠結作用的顯
微組分——莖質。一般又以在透射光下呈紅色的結構和無結構
分子,稱為凝膠化組分,亦即經歷過膠體狀態的組分;呈棕色
的稱為弱絲炭化組分;呈黑色的稱為絲炭化組分,弱絲炭化和
絲炭化組分或者是先經歷過膠體狀態而后碳化的,或者是原生
碳化的組分。黃色形態分子(孢子、角質層和木栓質)均稱為
角質化分子或角質分子。
埋藏泥炭的煤巖特征鑒定結果,有機碎片由
下向上結構透明體和無結構透明體有減少的趨勢,黑色不透明
結構體和無結構體則有向上增加的趨勢。泥炭及其頂底板所含
的碎屑物有綠泥石、鈉長石、鈉微斜長石、石英、玻璃長石、無
色至淡綠色的火山玻璃及少量的普通角閃石、綠簾石、磷灰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