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輪廓微生物化石高倍、高分辨率的光學顯微鏡
微生物化石的保存狀態
化石組合,通常是趨向于具有硬體組織和骨架的生物,這種一
般性的規律也和于微小的生物,如球石藻,硅鞭藻的硅藻,然而
,前寒武紀地層中還沒有發現這樣的微生物。大多數前寒武紀微
生物化石是可以與現存的體質柔軟的藍藻及細菌相比較的。
人們發現一些著名的微生物化石都埋藏于石,這些光學性質使
之可能方便地在巖石薄片中進行原位研究,并通過控制 氫氧酸
的浸漬程度,以保持分離標本的原來狀態,埋藏于硅巖中的微體
化石形態與埋藏于碳酸鹽巖中的相比,前者似乎明顯地比后才保
存得艱,所保存結構的大小,大多數是從不到1微米至20微米左
右,需要高倍、高分辨率的顯微鏡觀察。
在高倍透射光學顯微鏡和入射光學顯微鏡下,結構輪廓通常是
清晰的,顏色從黑褐色至紅棕色,某些種類顯出清晰程度不同的
胞外色素,它標示著個體細胞和整個群體的包被和鞘,微生物的
原來色素似乎完全消失,并代之以均一的顏色,這不取決于微生
物的特性,而取決于保存條件,這種色素似乎是以,灰質有機物
為依據,可能富集有絡合的或礦化的重金屬。
在透射電鏡下的高分辨圖像,明顯地表示出,保存下來的微生
物化石經受過嚴重的成巖變化的影響,以致用現存的微生物細胞
的超微結構來明確的鑒定和辨別原核和真核結構是很困難的,因
此,對現存微生物細胞的早期成巖變化的研究,就可以為微生物
化石細胞胸腔提供有關的資料。
關于前寒武紀微生物化石的解釋
對現代形成藻席的藍藻死后降解作用的研究表明,早期成巖作
用可能是化石種類重要形態誘發變異的原因,與被降解的現代微
生物的比較,已經在前寒武紀微生物化石的解釋中得到了成功的
應用。
在解釋微生物化石時,下列問題看來是很重要,微生物化石保
存狀態怎樣?微生物化石成巖作用的性質、程度及其形態的影響
是什么?微生物可能在什么條件下保存?保存過程是怎樣選擇的
?這種選擇是否對微生物化石組合有趨向性,如果的話,那么哪
些特殊結構比其結構有保存更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