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核細胞組成的生物種類也比較少-細菌顯微鏡
現在一般認為細胞總的可分為兩大類: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結構比較簡單。由單核細胞組成的生物種類也比較少。例
如支原體.細菌.藍藻等。在厭氧條件下仍生存的甲烷細菌.產乙
酸細菌和硫酸還原細菌?赡苁菃魏思毎锏淖嫦取S捎谄鋵ι
存條件要求較低。目前仍然在厭氧條件下生長繁衍著。構成地球上
生物鏈的一部分。而真核細胞結構復雜。所涉及的生物體種類繁多
。從原生動物到人類。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是由真核細胞構
成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細胞核核膜。即有沒有真正的
細胞核。原核細胞較早在地球上形成的時間在距今38億~40億年;
真核細胞的出現。大約是在距今28億~30億年左右;而絕大多數動
物的形成。是在距今5.3億年之前的寒武紀地質年代。從世界各地
特別是我國云南省東部澄江地區發現的動物化石群可以看出。目前
地球上生存的各類動物。在寒武紀地質層內均可發現其祖先的遺跡
。這個時期被人們稱為“生物大爆炸”年代。其形成原因可能與當
時地球溫度適宜.食物充足(大量微生物和低等生物的形成)及空氣
中氧的出現(某些含色素微生物和植物的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
等。
由于核膜的形成。使許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形成與組裝被
嚴格地限制在細胞核內的一定部位。如DNA的復制和rRNA的形成。
主要局限在核仁的纖維中心(FC)與致密纖維組分(DFC)交界處。而r
RNA與核糖體的裝配主要在核仁的顆粒組分(GC)區。在空間上進行
了嚴格的區分與定位。防止DNA基因轉錄的失誤。
由于細胞核內空間有限。合成核糖體大小亞基的核糖體蛋白
不能在核內合成與儲存。只能在細胞質內合成而后通過核膜核孔復
合體的主動吸人。運到核仁的GC區與rRNA結合。經過有關因子的修
飾與加工。然后形成核糖體大小亞基。再通過核膜的核孔復合體
主動轉運出細胞核。進入細胞質內進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
就是說。核膜的形成。不但是生命活動物質的主動性吸人與輸出問
題。還營造出一定的空間區域.一定的局部環境。為上述控制生物
生長.繁殖.遺傳等生物大分子的運動。制定了嚴格的空間和時間
程序。使生命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