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勒照明是由科勒研發一種理想顯微鏡照明技術
光學顯微鏡的結構與原理
不同的光學顯微鏡(下面簡稱為顯微鏡)結構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
都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光學部分,包括目鏡、物鏡、聚光器、視場光闌
、孔徑光闌和光源等;二是機械部分,包括鏡座、鏡筒、物鏡轉換器、
載物臺、焦距調節部件和顯微攝影部件等。
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凸透鏡的放大成像原理。簡單地講就是將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
物體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大小。通常是由兩組會聚凸透鏡組成,被觀察
的物體經物鏡(凸透鏡)成放大倒立的實像,該實像位于目鏡的物方焦距
的內側,經目鏡后成放大的虛像于明視距離處(離眼睛距離為25 cm處)
。具體光路如下:
光線一反光鏡一遮光器(視場光闌)斗聚光器一通光孔一鏡檢樣品(
透明)一物鏡(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實像)一鏡筒。目鏡(再次放大成虛像)
一眼。
二是光線控制原理。通過視場光闌和孔徑光闌等部件控制,使光線
達到科勒照明的要求?评照彰魇怯傻聡趟镜目评障壬(August Kohl
er)于1893年首先研發的一種理想的照明方法,該方法能使樣品獲得均
勻而充分明亮的照明,又不會產生耀眼的眩光等有害光線?评照彰魇
指光線達到使整個視閾照明均勻、亮度足夠、光線平行和有害光線少(
即排除光暈)等要求。在使用顯微鏡時,一般需要調節才能使之真正達
到科勒照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