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物種蛋白質結構、功能生物電子顯微鏡
蛋白質定性可能會包括結構、功能和遺傳學的信息,要進行這樣的
研究很可能會需要至少克級量的純蛋白質。理想的純化應當步驟少
、每步的回收率高,然而,如果每步的回收率差(<50%),應當有
一些指標來表明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活性損失,是因為追求純度而丟
棄在其他組分中了,還是活性真的損失了。如果是后一種情況,終
產物的活性會低于總活性,盡管用標準分析會顯示很好的同質性(h
omogeneity)。在每一步的回收率和純化效果之間的選擇會是一個
問題,取層析峰的一個窄截取(cut)峰會得到很純的組分,但是在
另一方面也損失了大量的較低純度的活性成分,在做這樣的抉擇時
,必須要遵循這樣的準則:如果產量不重要,那么為了純度而選擇
低產量就合乎邏輯。
蛋白質純化的原料
對于從事蛋白質純化項目的許多人來說,原料是無法選擇的,
他們正在研究某一特定的生物組織或器官,目的是從這種原料中純
化某種蛋白質,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稍簡單的方法。例如,如果
很難得到大量的原料,較好先用易得原料的物種進行試驗,典型的
例子是:當所研究的物種是人時,由于實際情況和(或)道德的原因
而不容易得到組織樣品。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到容易得到哺乳動物
組織的地方(如屠宰場),使用牛、綿羊或豬的替代原料進行試驗,
一旦設計出一種從替代原料中純化蛋白質的方案,那么要研制一種
從人原料中純化蛋白質的方案就會容易得多——使用完全相同的方
法就會取得滿意的效果。在大約1億年(這是將大多數高等哺乳動物
分類在一起的一個時間范圍)間分化的物種之間,蛋白質含量的差
異十分微小,這樣,來源于不同動物的蛋白質用各種分級分離的方
法分離時,其分離行為很可能相似。如用豬的組織設計出的一種方
案很可能只需要進行很小的修改就可以用在人的組織上。
另外主要關注蛋白質(特別是酶)的功能。在整個進化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哪些功能和作用是十分保守的?在這種情況下,對可
能的原料來源進行初步的篩選,較好也對文獻進行初步的篩選,然
后再確定適合于研究目的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