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原生質細胞亞顯微結構微管分析圖像顯微鏡
對植物原生質體來說,去壁后10—20分鐘即可觀察到微管的形成。
隨后,一個與質膜相連接的微管網絡結構就開始形成。對于這一微
管系統如何在內陷或內吞通道形成過程中起作用的細節現在知道得
還很少。有人建議,質膜的電物理狀態的改變是引起內陷的因素之
一。由于這些微纖維的收縮作用,導致了細胞質膜的內陷和小泡的
形成。這些微纖維同膜的內陷部位非常鄰近,而且它們的走向也同
收縮的拉力平行,因此它們很可能參與了細胞的.內吞作用,也是
就說它們在細胞攝入外源物質的過程巾起到了提供動力的作用。
由此可見,微管很可能是外源物質進入細胞及其在細胞內部運
送的一個關鍵的細胞亞顯微結構。當然,在作出此結論時應該有充
分的保留,因為顯示細胞內吞作用以及微管系統的實驗都是主離體
條件下進行的。由于已經知道細胞的內吞作用及其有關的結構可以
由微波輻射,多價陽離子以及聚乙二醇等物理和化學的因素誘導,
而且與內吞部位密切相聯系的微管的形成也對上述各種處理以及溫
度、固定劑等都是敏感的。所以不能排除以上提到的微管分布和排
列的規律性是一種人為假象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外源基因直接導入原生質體的各種途徑無論在技術
上還是在其作用機制方面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但它們作為植物
細胞轉化的一種方式,在遺傳學和細胞生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植物育
種的實踐中都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