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溫度高于Cu的熔點,析出的新相是液相
Fe—Cu合金系
另一類具有不同氧化行為的合金,其基體組元比合金元素更活潑,
這類合金的氧化以Fe—Cu合金體系為例予以討論。當Fe—Cu合金氧化時
,Cu不參與氧化,而是在金屬一氧化膜界面形成富Cu層。當富Cu的金屬
第二相在氧化膜一金屬界面析出時,隨著成膜過程的進行Cu的濃度超過
氧化溫度下在合金中的溶解度,于是Cu的富集過程不斷繼續。如果氧化
溫度低于Cu的熔點,析出的第二相為固相,由于Fe在Cu中的固溶度低,
因此可作為Fe的擴散障降低合金的氧化速率。
如果氧化溫度高于Cu的熔點,析出的新相是液相,將沿晶界向合金
內滲透。含銅的鋼軋制前的預熱可能發生這一現象。鋼中可能含有銅雜
質,也可利用銅作為提高其耐腐蝕性的合金元素。前一種情況可能來自
煉鐵的礦石所含的微量銅,也可能來自回收的含銅廢鋼,后者則是有意
添加的。軋制含銅鋼時,液相滲透的晶界因無法承受剪切或拉伸應力而
開裂,致使鋼坯表面發生龜裂。結果,所獲得的扁坯、方坯或錠坯都無
法繼續加工,必須廢棄或返回進行表面處理。這種現象被稱為“熱脆性
”。其他較不活潑的元素,如sn,As,Bi或sb等,也會導致鋼的熱脆性
。它們和Cu一樣富集,降低第二相熔點。
可以通過幾種途徑來解決熱脆性的問題。首先,監測煉鋼爐中添料
的銅含量,如果需要,可以利用鋼水或生鐵稀釋。其次,通過制訂再熱
工藝,使材料在敏感溫度的加熱時間較短。再次,在很高的溫度下Cu的
內擴散變得比鋼的氧化迅速,從而降低Cu在表面的富集程度。這種技術
并不常用,因為材料氧化會導致低的收得率。較后,同樣會產生富集的
Ni可以增加Cu在富集層的溶解度,于是延遲了第二相的析出;或者,析
出相是富Ni的固相。以上所有途徑中,前兩種方法,即在冶煉階段降低
Cu含量以及嚴格控制再熱工藝,通常是較有效也是較經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