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物形成巖演化和構造研究儀器-偏光顯微鏡和電鏡
沉積物形成后,大都經歷了復雜的成巖演化和構造演化歷史,
很多原始沉積或早期成巖特征遭到破壞。偏光顯微鏡和電鏡等手段
可研究其現存組構,但難以恢復其原有面貌。偏光顯微鏡下為粉晶
灰巖,僅隱約可見少量菱形殘跡,染色法可證明其為方解石,要準
確地判斷這些菱形殘跡原始成分十分困難;但在陰極發光鏡下,這
些菱形殘跡清楚地顯示出其原來自形晶白云石的結構特征,所發藍
紫色光則表明晶內仍富含Sr。對比兩個顯微圖象后,不難說明,灰
泥沉積物在準同生成巖階段曾經過準同生白云化作用,并形成自形
白云石晶體。后期去白云化作用破壞了原始礦物特征
有的孔隙類型和數量不斷發生變化,甚至使原有的孔隙消失。這樣
,由于不同沉積戍巖環境下形成的碳酸鹽物,因具有不同的礦物、
地球化學性質,其發光性亦相應地隨著成巖環境的演化而變化,尤
其是影響孔隙的成巖礦物,其陰極發光特征更能反映這種成巖歷史
和孔隙演化歷史。原始碳酸鹽顆粒沉積后,其原始孔隙(粒間孔或
晶間孔)通常都很大,孔隙類型亦較單一,而沉積物一旦進入戍巖
體系后,孔隙即向不斷復雜的方向演化,較后導致既有與沉積環境
有關的原生孔隙,又有與成巖改造(或構造破碎)相關的次生孔隙,
或二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復合型孔隙形成。在陰極發光鏡下,
可以很清楚地區分這三類孔隙,這對評價巖石的含礦性是至關重要
的。根據在相似環境下,同一時期形成的結構組分,其發光性相似
,借助于陰極發光可以恢復壓實或膠結前巖石的原生孔隙數量和產
狀,而通過殘留孔隙中晚期膠結物發光性的對比研究,可以闡明孔
隙演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