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煉焦顆粒的外形輪廓及截面氣孔分析圖像顯微鏡
煤轉變成膠質狀態的意義
煉焦煤加熱到400—500℃時變成膠質狀態
,同時分離出大量的氣態產品。本段主要是研究由達兩補伴隨現象
所引起的機械性質的后果。
膨脹
(1)描述 可用下述兩種方法來觀察膨脹的開始:
1)用快速顯微電影術對煉焦時煤的薄片進行顯微觀察,可以更
好地觀察出相對慢的變化;
2)煤顆粒煉焦并在各個不同階段將煤取出快速冷卻,冷卻后再
對顆粒進行顯微鏡觀察。
這樣,幾乎同時觀察到:
1)在顆粒中,首先是在較大的顆札中有扁平狀的的氣泡形成和
發展,因此在物料中生成的氣體沒有通路可以排出,而且顆杜越大
,氣體的排出也就越困難;
2)顆粒的外形輪廓所改變,變形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
壓力。這些壓力很可能是來源于煤料本身的重量。
在實驗室使用的下,這些壓力是很小的,其原因是實驗室使用的煤
較少, 因此與在很厚的一層煤料下觀察的煤柁情況相比,顆粒外
形輪廓的改變是在更高的溫度下產生的。
因此,顆粒是互相靠近的,但彼此間畢競還有空隙存在,我們
稱之為顆粒間氣孔。這種氣孔能使熱分解的氣體排泄,而其形狀比
膠質態煤杜內的氣泡所形成的顆粒內中澗更不規則。
如果在該加熱速度下。煤的可塑性低,則一切都無變化。此時
顆粒戒多或少起池膨脹,咀只能在個別地方彼此緊密相接。固化后
焦炭的粘結性較差,而總膨帳度很小或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