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檢驗金屬表面的磨損特征
鋼對鋼
經退火的工具鋼在硬工具鋼上滑動,在產生分離前,
金屬的遷移薄膜被氧化,其產生磨損碎屑的速度,
取決于鋼的氧化速度。這是與黃銅對鋼的磨損時不同的。
它們形成松散碎屑的速度,取決于銷子對圓盤的金屬遷
移的頻率。然而,對于鋼的摩擦副,其磨損碎屑的形成,仍
然是一個分階段的逐步形成的過程。金屬磨損的這種方式,
也已被阿查達和海斯特所證實。工具鋼的銷子,在相同材料
的圓環上滑動時,其磨損的過程,可以用放射性跟蹤技術加
以探明和用光學或電子顯微鏡作表面的檢驗。開始滑動時,
銷子失去的重量,剛夠去和圓盤形狀跑合。隨后,從銷子到
圓盤就有很高速度的金屬遷移,其淀積的密度隨滑動距離
的增加而增加。當銷子與痕跡的寬度研配,并使軟銷到硬盤上
金屬遷移層密度下降時,即出現了轉變時期。到了這個階段,
銷子磨損很快,接著圓環上金屬的磨損,也急劇增加。當金
屬遷移和磨損兩者速度都達到了常數值時,該系統即出現平
衡狀態。一般在1 0000到20000轉之后,就達到這種平衡狀
態,此后銷子與圓環的磨損率趨于相等。
較初的碎屑,是由淀積在圓環上的金屬分離物所形成,
在這個階段時,顆粒是較大的。因為,此時外載荷被少數幾
個有關聯的接合點所支承。繼續滑動后,結合點不斷增加,
金屬的遷移和磨損也持續下去,但是碎屑大小的發展卻變得
緩慢了。到了較后階段,似乎處在一個不同的機理,雖然金
屬的遷移仍然存在,但是磨損的過程好象與它無關,而碎屑
的高度大于作為支承的鋼的粗糙微體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