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粒度顆粒輪廓分析計量礦相顯微鏡的應用
不只是分析粒度,還要提出各組礦物的資料,才能算做較后的答案。
因為組成粘土塊的主要物質是粘上礦物,所以
用錘子稍加打擊就“碎”,礫或砂能夠保持原樣品中的大小,而
從粘土中分離出來。再把粘土部分在水中分散后進行拆碎分離。
實驗條件的不同,顆粒可以無限地變細。眾所周知,在制備電子
顯微鏡下觀察用樣品時,利用超聲波長時間進行分離的樣品,誠然
可以看到完美晶體輪廓的顆粒,但由于過分的粉碎,結果只能見
到不定形的微晶的品體外形。所以,要注意攪拌的時間不宜過
長。較好是使用流動攪拌器,利用迥旋波進行揉搓以求達到“拆
碎”。利用這種方法“被拆碎”的顆粒叫做一次顆粒,“未被拆碎”
的大顆粒叫做二次顆粒。粒度分析的要求就是要分離到一次顆粒
為止。
一次顆粒和二次顆粒的區別,當然并沒有嚴格的定量化的標
準,在現象方面重要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下。二次顆粒一般為
“未被拆碎”的顆粒,自然它比一次穎粒要粗,而且更重要的是
由于它本身是天然存在的顆粒。例如在土堆學中土壤的顆粒,在
研究上壤構造、土壤的性質方面而是重要的。
另外,一次顆粒在結晶質粘土礦物中,可能多數為單晶片,
但這種結晶片有時比天然狀態者變得更碎了。有解理的粘土礦物
晶體由于超過必要的攪拌,剝裂而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