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鋼的各種顯微結構計量顯微鏡-合金的鑄造常識
合金的鑄造采用常規操作。雖然不希望液體過熱,但是為了在開始
凝固前澆滿模子,它一定要有足夠高的溫度,以免出現冷隔或澆鑄不足,
冷隔或澆鑄不足是來自不同方向的金屬流產生的不連續性,由于這些金
屬具有很多的氧化膜而且流動性較差,因而它們只能互相接觸,而不能
完全熔合。
等溫轉變后鋼的顯微組織
采用適當設備,如采用高溫奧氏體化鹽浴槽;中、低溫轉變鹽槽和
冷水槽,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實驗測定等溫轉變圖。硬度實驗和顯微鏡可
以用以估計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時間和終止時間。
在普通碳鋼的各種顯微組織中,奧氏體時從末達到可以看到的程度。
當從等溫轉變槽很快冷到室溫時,任何奧氏體大部分都將轉變成馬
氏體。
馬氏體的浸蝕特性隨形成馬氏體的奧氏體的含碳量而略有變化。
如前所述,顯微照片上的珠光體,除非珠光體片近似平行于拋光面,
否則在等溫轉變圖附近形成的珠光體不易分辨。先共析鐵素體或先共析
滲碳體則不難拋光或分辨。
在400 ℃左右形成的貝氏體具有羽毛狀的形貌。主莖分出來的平行
“羽毛”與珠光體類似,但比普通珠光體整齊及細小。在250-300 ℃時,
貝氏體具有類似回火貝氏體的針狀組織。然而,在部分轉變成貝氏體的
試樣中,淬火組織的針狀貝氏體為白亮,而貝氏體針則為暗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