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同大小、形狀不同礦物質顆粒測量顯微鏡
土壤結構土壤是由大小、形狀和化學特性不同的礦物質顆粒、植物
根系、活的土壤生物以及不同分解階段中有機物質組分等組成的,上述
土壤團體以及土壤空氣,土壤水分和可溶性礦物質組成了土壤生境,對
土壤構造的理解必需具有空間排列的知識,這與組成物的大小、形狀兩
者有關,土壤基質成分的大小范圍從2 毫米或更大的團聚體到細菌和膠
體顆粒的微米碎片,而酶和其他的分子反應則至少在更小一級的成分中
進行。
粘!袡C質復合體和粘粒、沙、粉砂顆粒能成的穩定性團聚體
是大多數土壤的主要結構特征,粘粒是形成團聚體的基礎,土壤學家把
粘粒的直徑定為小于2 微米,并稱這為膠體,在化學上,膠體的特性是
由它的高度分散性和大表面積而定的,盡管的相當大比例的粘粒比化學
作為膠體看待,像蒙脫石的粘土礦物,每單位粘粒層間表面積大約為每
克400 平方米。
土壤團聚體是控制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機質轉化的較重要因素之一,
當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產生絲狀體和多糖類而與粘粒聯結形成有機質——
礦物復合體時,團聚體的形成就算開始,當物理作用,推動了土壤團聚
體形成時,土壤結構也就造成。
在土壤團聚體內的微生物情況,雖然這個已被簡化,而且大小比例
也略為變更,但它仍能說明孔隙大小是如何受到土壤顆粒之間的距離所
影響,有機質是如何受到了保護,團聚體內的部分有機質如果物理性地
與微生物和微生物酶所分開,那么它們就不會被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