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鐵與碳相金屬的基本結構研究顯微鏡供應
金屬的基本結構
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電子掃描顯微鏡已大大實現
把冶金學從技藝到科學的轉變。像在其它領域一樣,技藝總
是先于科學。在好幾個世紀時間內,工人把金屬焊到一起,
并把固態鐵與碳相接觸來制造鋼,也沒理會到這牽涉到擴散
過程。在1896年,威廉羅伯特一奧斯頓,一個英國冶金學
者,用一個簡單的試驗測量出金擴散到鉛中去的事實。它把
金熔化倒在長一時的純鉛圓柱端部,形成一個圓的薄金片,
把該圓柱體放到溫度為200℃的爐中,保持十天時間。然后
把圓柱體切成薄片,測量擴散到每片上金的含量。大量的金
已通過所有的途徑跑到圓柱體的另一端去,甚至一些鉛也擴
散到金片中去。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一種被加熱了的金屬表
面只要和另二種金表面壓合到一起,那么這一金屬就會擴散
到另一金屬中去。
在當今的原子時代,固體中的擴散不再是奇異的事了。
我們認識到,多數堅硬的固體也不過是存在疏松的原子的聚
集。在構成金屬的晶體中,原子排列在固定的晶格中,很難
移動。然而,晶體的晶格并非完美和全都填滿,晶格常常有
空位或?籽ā,擴散的原子就能跳入。已擴散的原子在它先
前的地方留下了空位,鄰近的原子隨后也移動到這個空位
中。這樣,原子連續地逐漸移動,通過晶格而遷移。這一擴
散的空位機理是很多類似的機理中的一個,它們解釋原子在
固態下的運動。對空間晶格和晶體結構的學習,有助于解釋
固態焊接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怎樣能夠形成一種合金。
焊接冶金學從狹義講,僅限于焊縫金屬及熱影響區,但
是,從廣義講,包括冶金學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