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含有足夠的碳或合金元素-金屬溶解顯微分析顯微鏡
用火焰或感應線圈將局部表面加熱,隨后快速冷卻,一般給表面留下拉力。物體冷的內部不能澎脹,而相連的加熱層必須向外塑性膨脹。在冷卻時,這種脹大了的材料是不能恢復到它原來的尺寸,于是就產生了殘余拉力。
磨出的裂紋也可以用上述的過程來解釋。剎車鼓、離合器片、火車輪子與鐵軌以及其他摩擦表面都受到同樣情況的影響;鹧切割的零件通常留下拉力表面層。在相對冷的基本金屬上堆焊金屬收縮產生了殘余拉應力。彎軸可以在彎曲的外側加熱進行校直。如果操作正確,被加熱區中的殘余拉應力會使軸變直。
如果鋼含有足夠的碳或合金元素,使其在急冷時由奧氏體狀態發生馬氏體的相變,那么火焰或感應加熱淬火就只使表面呈現殘余壓力狀態。形成馬氏體體積的增加必須足以克服加熱層的收縮。
在加熱區的邊緣,馬氏體逐漸溶解在周圍較弱的材料之中。當零件必須分區進行加熱時,各加熱區之間相接處應在承載應力低的部位。例如,在齒輪的輪齒淬火時,相接處應位于齒頂而不應在出現較大彎曲應力的齒根。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