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形態定量分析用圖像顯微鏡-生物實驗儀器
人類對生物體結構的認識,由較初憑借肉眼觀察,到用放大鏡進行,直
至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如今,對細胞形態的
研究從顯微而至超顯微結構水平,人們可對組織、細胞、細胞器以及細胞內
酶、蛋白質、DNA分子、單個原子等進行定位定性觀察,這些形態學方法獲
取信息直觀,易為人們識別和理解,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
動作用。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以往的細胞
形態研究都是采用定性描述方法,對光鏡或電鏡下的二維圖像進行的均是“
鏡下所見”的描述,這種方法有較大的片面性和主觀局限性。運用這種方法
的不同觀察者,甚至同一觀察者在不同時期對同一標本會作出不同的結論。
微型計算機技術、模式識別和圖像分析技術、數學形態學和形態立體學技術
、細胞光度測量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形態學研究從定性描述走向定量測定的
新階段,從而建立了定量細胞學和細胞化學技術。
定量的概念有多種解釋。細胞形態定量學中的定量,是指用統計方法得
出的量,是代表一個細胞群體的量。一種細胞在切面上有大有小,然而形態
特征是相同的。通過測量一定量的細胞,可得出一個統計平均值,反映均值
離散程度的標準差(S)和表示均值可信程度的標準誤。用形態立體學方法計
算得到的形態結構參數,可代表這類細胞群體的結構特征。這些結構特征不
是以定性描述中不確切量來表述性,而是以具體數值來表述。